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今天(3月11日)通報稱,已開展森林生態系統增匯潛力評估和關鍵增匯技術研發,在浙江省安吉縣建立了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機制。
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調研員張國斌介紹,森林、草原、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上,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。
科學研究表明,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,平均約吸收1.83噸二氧化碳,釋放1.62噸氧氣。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,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91.86億噸。
國家林草局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,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國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儲量在2億噸以上,折合碳匯約7億~8億噸。隨著森林面積的擴大和森林蓄積量的提升,未來森林碳匯還將逐步提高。
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,近年來,“減碳成績單”已經與植樹量掛鉤,成為衡量單位和企業碳減排、碳中和成效的一個重要標尺。
在福建省順昌縣“森林生態銀行”,第一財經記者通過手機掃碼,支付6元后,認購了60千克的碳匯量。順昌縣森林生態運營中心負責人趙剛源介紹,該中心在2019年在全國首創了“一元碳匯”項目。從脫貧村、脫貧戶的碳匯林開發破題,將碳匯項目實施所產生的碳匯量,通過微信小程序掃碼方式,以1元10千克的價格向社會公眾銷售。
截至2021年底,“一元碳匯”平臺共有1825人次認購了4341噸的碳匯量,認購額43.41萬元,惠及林農769戶。
嘀嗒出行今天公布的數據顯示,2021年嘀嗒順風車用戶全年總減碳量為114.5萬噸,相當于投入200萬畝造林綠化工程。嘀嗒順風車用戶平均個人年度的減碳量,可以抵消開燈1290小時所產生的碳排放。
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科學開展國土綠化,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,保護生物多樣性;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。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。
林業碳匯具有多重收益,除了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外,也能增加林區收益。以“青海省湟水規模化林場碳匯造林項目”為例,青海省林業碳匯服務中心副主任、高級工程師儀律北介紹,該項目總面積為58.4萬畝,約9億元資金全部來源于政府財政。500名生態管護員每年工資總支出約150萬元,預計整個項目計入期內(100年)碳匯總收益約10.8億元,投入產出比達到120%。
據測算,項目實施后,當地森林覆蓋率由2015年的30%提升至2020年的36%。項目還提供了3.5萬個工作機會,參與整地、栽種、澆水等造林工程的農民人均增收超過1.2萬元。
在貴州,老鄉們也可以通過種樹掙錢。該省實施的“單株碳匯精準扶貧項目”,明確了單株碳匯項目的樹種、碳匯量等,按照每棵樹每年碳匯價值3元計算,發動個人、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通過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購買,購碳資金直接全額打入貧困戶的個人賬戶。
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今天發布的《2021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》介紹,2021年,我國共完成造林種草666.67萬公頃,全國經濟林面積保持在4000萬公頃以上,完成油茶林新造改造25.13萬公頃。生態旅游游客量達20.93億人次,同比增長超過12%。
華寶證券2021年7月公布的林業碳匯研究報告稱,隨著森林積蓄量及覆蓋率穩步提高,林業碳匯效應將凸顯。到2030年,我國森林蓄積量有望超過184.56億立方米,假設核證自愿減排量價格為30元/噸,則林業碳匯項目市場潛在價值為2802億~4691億元。